“2236”学训一体式教学改革实践
--以《社区活动策划》为例
(一)摘要
《社区活动策划》是民政服务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社区活动策划与执行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具备策划社区活动的能力,能够独立或协助社区工作者开展社区活动。课堂教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延伸教学空间,拓展课堂到社区,以校内“一课堂”+校外社区中心“二课堂”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双场景”,社区导师与专业教师双师协同,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过程践行“探、造、学、评、炼、产”六环节,形成“双师双景三阶段六环节”的“2236”学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将传统技能和数字化新技术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多维质量评价,打造“项目化教学、情景化实训、生活化实践”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岗课赛证合一、线上线下互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解决的问题
1. 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不适应岗位需求的问题
原有教材体系与岗位需求脱节,无法实现连续性工作能力训练,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打造出“项目化教学、校内实训、社区实景训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
2. 解决了“一、二课堂”联动、校企协同育人的问题
原有教学模式,第一课堂无法向下延伸产生兴趣课堂和创作课堂,导致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缺乏联动,学生创作能力提升不明显。
原有教学模式,企业主要提供课程资源和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参与度不高,无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不能更好的完成校企协同育人。
3. 解决了课程评价单一化的问题
原有课程评价模式以结果为导向,以教师评价为主,缺少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较为单一,最终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水平。
4. 解决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的问题
专业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以学生为中心,融入思政元素。
如何对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挖掘、提炼课程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工匠精神等资源,同时设计教学案例,形成具有创新和可操作性的方案,实现对学生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问题解决策略
1. 对接岗位,赛证融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基于社区活动策划工作过程,结合社区工作者和社区社会工作者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将“1+X”社区治理职业技能证书要求、社会工作全景化虚拟仿真对抗大赛考核知识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按照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工作过程和技能递进的要求,将教学内容重构为社区活动策划与准备、社区活动组织与实施、社区活动总结与评估、社区活动与策划综合实践四个项目。
图1 岗课赛证融合课程体系
2. 目标牵引,产出导向,“三段六环”课堂教学
以提升服务意识、坚定职业信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应变能力为目标,以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工作流程为牵引,运用任务驱动、成果导向,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聚焦“社区活动策划技巧”教学重难点,思考怎样让学生做好社区的活动策划。
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序化实施“任务驱动、热身游戏、团队共创、汇报交流、反思复盘、作品迭代”六个环节,使学生在学训过程中体验工作全过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及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专业核心技能,递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最终达成“做中学、学中做、学贯始终、学训结合”。
图3 “三阶六环”教学实施
3. 双景双师,项目引领,学校社区协同育人
紧密与社区合作,构建“校内课堂学理论+校内实训场景学技能+校外社区真实岗位强技能”校内及校外双场景教学及实训,以社区真实项目引领,校社协同育人,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社区活动策划与组织项目为载体,实施以学校专业教师理论教学为主,社区技能导师实践指导为主,实现校企师资共享、人员共用、项目资源及成果共享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社区发布任务,学校承接项目任务,学校专业教师与社区导师共同参与项目实施、监督、评估、总结反思等人才培养过程,培养“会策、会说、会做、会写”的“四会”社区服务人才,使学生实现由活动助手向活动高手的进阶。
图4 双景双师,项目引领,校社协同育人
与清波社区紧密合作,结合社区服务实际项目需求,由社区导师发布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具体要求、大致流程、文案格式和主要内容,并负责方案的评估、活动组织实施指导及质量评价;学校专业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开展前的方案设计与活动准备环节,包含探寻活动需求、拟写活动方案、论证活动方案,以及发布活动通知、招募活动人员、准备活动物资、制定应急预案等任务环节。
c
4. 线上线下,丰富资源,践行翻转课堂教学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理念,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和多场景教学条件,改革传统教学策略,落实三教改革。运用智慧职教、超星学习通、陆由云、美亚智慧社区平台资源开展线上辅助教学,解决预习和拓展学习。通过幕布、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难点和破解技能。通过智慧社区实训教室,校企合作社区和社工机构开展活动策划技能操作练习和实践,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提升社区活动策划的实务能力,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的转变。

图6 丰富教学课程资源
5. 思政贯穿,民政匠心,全方位立体化育人
课程设计中通过线上资源、线下理论、技能实践等途径,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评价全过程,以“以人为本,践行民政服务使命,助力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为思政主线,围绕“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深化民政为民思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思维和辩证探索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认同感,践行民政服务使命,切实提高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民政匠心”职业技能。
图7 “民政匠心”课程思政
6. 服务优先,数智赋能,构建“三维五评”多元评价
围绕学生个体进阶成长,构建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三个评价维度和“校内导师评价、行业导师评价、学生自评、组间互评、社区点评”五个评价主体的校企多元评价体系。
从自学成果、课堂测练、技能测评、活动参与、拓学成果5个方面进行过程评价,关注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程学习行为;结果评价对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理论、技能的全面考核,结合期末社区活动成果汇报情况,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将学生考取“1+X”社区治理证书情况和参加社会工作虚拟仿真对抗竞赛获奖情况,参与社区活动实践以及参与主题班会策划实践活动作为增值评价。
同时运用智慧职教、超星学习通、陆由云、美亚智慧社区平台资源开展线上辅助评价实时监控,数智赋能,长效监测。
图8 “三维五评”多元评价
(四)实施效果
1.以生为本,学习目标有效达成
从项目实施前后的教学评价来看,在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学生通过课前线上学习和课中导学进一步强化了社区活动策划流程等相关理论知识;通过社区真实活动策划项目驱动和实地调研,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社区活动策划的流程和方法,策划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活动方案,并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活动,提升了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等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创新创作能力等专业能力,有效达成了德技双馨育人目标。
2.乐学善思,学习内驱力显著提升
“2236”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师生共学,多元化教学手段和AI资源运用,使学生学校兴趣更浓厚,学习积极性提升明显,学习效果显著,内驱力显著提升。通过测验显示,学生核心技能掌握较好,课后实践作业完成情况良好,线上学习测试平均分达80分以上。
3.能写会创,实践技能获大幅提高
通过热身游戏,让学生不断体验带领和参与活动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通过社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感受和体验社区活动策划过程,提升学生参与度,启发学生思维,活动方案策划能力明显提高。在首届四川省大学生社工全景化虚拟仿真竞争对抗大赛中,作为唯一一个非本科类的学校参赛,学生斩获一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4.寓教于乐,课程满意度持续增长
把“课桌搬到社区,把教学搬进生活”,寓教于乐、学用结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课程项目。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课程满意度大幅提高。
5.社区点赞,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我校与成都市锦江区佳宏路社区、清波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成都市双流区三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平台的搭建,链接社区资源,在真实场景中开展活动策划,例如春节活动项目、端午节活动项目、父亲节活动项目等。学生策划的社区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和一致好评,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同时也为社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图9 社区活动服务案例
(五)创新与示范
1. 教学理念创新,形成“三段六环”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打破了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锻炼、自主提高,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项目驱动、小组协作、实地调研等多元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习效果。避免了传统课堂中理论先行、实践落后的缺点,将课程学习与社区活动同步开展,既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校社交替融合,双师双景协同育人
课程教学针对课程核心知识点,将课程教学与社区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区发展的有机融合,促进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结合社区工作者和社工开展社区活动的工作过程,创设职业环境,让学生在进行社区活动策划和实施的实践过程中沉浸式学习和应用,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由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本课程的改革成果在学校内部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同时也吸引了其他学校前来交流和学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 真实项目引领,岗课赛证相融
基于工作流程,对接岗位需求,与三扶社工站、清波社区等社区中心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定期开展专家讲座、技术答疑,优秀创作人评选等,实现了校企间的联合教学和协同育人;真实项目合作共建,形成项目承接平台,组建学生创作小组,创业团队,将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通过项目评选出的优秀学生组织参与技能大赛,与本科学生对赛,获得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成绩斐然。
4. 多元多维评价,评价方式创新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社区评价等系列评价指标,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传统课程中单一评价指标的片面性,促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六)反思与改进
1. 时间管理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小组存在时间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导致项目进度滞后。今后需要加强对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2. 社区资源利用不充分
虽然与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合作,挖掘更多的社区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
3.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在小组协作学习中,部分学生的能力和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今后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分组和任务分配,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4. 教师自身能力提升
课堂革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